文丨特約評論員 斯遠
“群眾利益無小事”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,強調“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,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。”
然而,現實中,仍有些地方無視民眾利益,嚴重影響了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,甚至存在誘發社會風險的可能。
據媒體近日報道,4月12日,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召陵鎮政府在土地手續尚未完備、少數群眾工作未做到位,在小麥正處于抽穗揚花期的情況下,強行推毀村民上百畝麥田,引發民怨。4月18日,河南省漯河市向媒體表示,此次鏟麥,是為東城產業集聚區修路。目前,被毀麥田正復耕復種,對利益受損農戶的補償問題正在積極協商。
類似在麥子抽穗揚花時節鏟掉麥苗的做法,這些年來媒體時有報道。不只河南,在河北、山東等地,毀麥事件均有發生。樁樁件件,也每每刺痛公眾的情感與良知。很多人不解,這些官員為什么非要選擇麥子快成熟時鏟麥不可?為什么非要以極端的方式刺激民眾情緒制造官民對立不可?
據報道,鏟麥的理由也算堂皇,多是因為所謂的“公共事務”,要么修路,要么配合重點工程。然而,在征地手續沒有辦好,在并沒有取得同意的情況下,悍然鏟苗,不僅違法,對民眾而言,也是一種情感上的傷害。
“麥苗兒青,麥苗兒黃,田里麥子一浪浪。麥粒兒甜,麥粒兒香,燒只麥穗你嘗嘗。”很多人都熟悉這首兒歌,也會因為悠長的吟唱,而深切感受到大平原上小麥承載的希望。那帶著泥土氣息的青青麥苗,染綠平疇,裝點曠野,麥芒齊刷刷地刺向天空,釋放著一種整齊劃一的自然之美。
無視這一切,動輒就是整齊劃一的堅決鏟除,動輒就是等不到麥熟的恣意破壞,既壞又蠢,完全不考慮民眾利益,這樣的行政,難怪會遭遇民眾強烈的反感了。
事實上,地方要發展經濟,出現一些必要的征地,本身也無可厚非,但一定要依法而行,并充分考慮民眾的接受心理,不能一意孤行。麥子豐收了,土地還在,為什么就不能等上一個月?究竟是多么緊張的工作節奏,才需要迫不及待地鏟掉青苗呢?
說到底,層出不窮的鏟苗事件,暴露出部分基層官員的簡單粗暴、基層治理的失序無序。
為政之道,首在愛民。民眾是政府服務的對象,也可以是一種推動治理的力量。這也是政府治理現代化的要義所在。當下,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,切實提高政府科學行政、民主行政、依法行政水平。政府不僅要發展經濟,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,也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。其中就包括建立和完善利益表達、訴求反映、矛盾調處和應急處置機制等。
治理不是破壞,行政不是蠻橫。一個現代政府,時時刻刻恪守法律,敬畏民意,通情達理,不以服務為名剝奪民眾的合法權利。這實際上是一種底線思維,不得逾越。
李克強總理2018年4月27日在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上指出,一些地方官員好大喜功,把民生工程搞成勞民傷財的“形象工程”和沽名釣譽的“政績工程”。“有的不顧工程建設規律,不切實際地趕進度,把本來應是三五年完成的項目非要一年建成”。
說到底,恣意、霸蠻,完全無視民眾情緒的行政行為,必然招致不滿,也不可能實現良性治理。對此,理應引起高度重視,嚴厲懲治此類行為,并規范政府治理,使之回到法治的軌道上來。
轉載至政能亮